而不宜把儒、道、墨与侠的关系等量齐观的。
如朱熹说:未发之际,便是中,便是‘敬以直内,便是心之本体。(《庄子·天下》)大一又叫太一(上古大、太不分),即最大的一个物,亦即形而上者,至大无外就是说:它是所有一切存在者的整体。
(第二一章)又说:有物混成,……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‘道。严复就曾经反对将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,而主张译为玄学,但并不被人们接受,这说明将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是颇有道理的。这种形上-形下的关系,西方哲学谓之奠基,中国哲学谓之立极。道家所谓道有三种用法:有时是说的本源之道,即是无或无物存在,因此,复归于道即复归于无物(《老子》第十四章)。[29] 参见黄玉顺:《大汉帝国的正义观念及其现代启示——〈白虎通义〉之义的诠释》,《齐鲁学刊》2008年第6期。
[23] 黑格尔讲的纯有即无和《老子》讲的有生于无不是一回事:黑格尔所谓无是绝对观念有的本质规定——无规定性(参见黑格尔:《逻辑学》,第69-70页),即海德格尔在《存在与时间》导言中所拒绝的传统形而上学那种本体概念,即最普遍的、不可定义的绝对存在者概念(参见海德格尔:《存在与时间》修订译本,导论,陈嘉映、王庆节译,三联书店(北京)2006年第3版,第4-5页)。(《周易正义·系辞上传》) 这就是将一切存在者区分为有形的器和无形的道,即形而下者和形而上者。那么,执政者是如何产生的呢?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,立以为天子。
曰:天下贫,则从事乎富之。《鲁问》所以墨学讲的忠臣指的是,不要做像影子和回音那样无所不从的人,而要谏上之过。《节葬篇》 为什么要说,执政者要把民众当父母呢?俗话说,老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。但墨学的忠,不是指臣忠于君。
所以说,儒家及其学说,是违背华夏传统的心术而已。所以儒家孟子批墨学兼爱无父,是没有任何道理的。
说那就是儒家开出来的,我认为就是个笑话。所以,台湾的例子恰恰证明,只有抛弃儒家思想,接受人类常识,回归华夏传统,才能有民主宪政。《孟子》 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其道不可以期世,其学不可以导众。
立命而怠事,不可使守职。墨学认为,父慈子孝是兼爱的基本形式和目的之一。彼君 子者,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。爱父母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了。
难道君等于天道?忠于天道与君遵行天道与否无关。《荀子》 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
比如小区业主委托物业管理小区,就是小区业主授权给物业,物业当然要忠信于业主。而我一直讲,墨学即常识。
解释一下什么是利: 利,所得而喜也。在墨学里,孝指的是儿女有能力并能够用自己的能力让父母喜悦高兴,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。孝,甚至是检验一个社会是否合和的重要标准之一。】 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。所以,国家政府中的执政者,只有被民众授权才能合理合法,而被授权的执政者当然要忠信于民。博学不可使议世,劳思不可以补民。
分议者延延,而支苟者詻詻,焉可以长生保国。孝,简单说就是儿女爱父母。
上有过则谏之,无道则去之。比如说,一个人委托一个律师,就是授权给律师,律师当然要忠于授权人。
无敢舍馀力,隐谋遗利,而不为亲为之者矣。既然君是由民众认同选举产生的,民众又是执政者的衣食父母,执政者当然要忠信于民。
在《亲士篇》有个对比: 是故逼臣伤君,谄下伤上。不仅仅是方法方式错了,而是从根本上,就走错了路。《非儒》 真正传承华夏传统的是先秦时的墨家和墨学。聚敛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,曰:此仁也,义也。
当然,这个辩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,因为, 天道是天道,君是君,君就算尊天道,君也是君,儒家只有忠于君,没有忠于天道。儒家的忠孝,怎么看都一个意思呢?是故未有君,而忠臣可知者,孝子之谓也。
若昔三代圣王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者是也。那么,执政者呢?执政者同样要像孝子爱父母一样爱民众。
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,近臣则喑,远臣则吟,怨结于民心。故以孝事 君则忠,以敬事长则顺。
陈献章-陈白沙《望云图诗序》:故曰: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。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为什么说,这里的仁者指的是执政者呢。《大取》天子或者说君,只不过是个称呼而已,以若名也。
《尚贤中》 选举,连即任的天子都参加。所以忠的意思是,坚守职责和节操,不要看到有利可图就变得唯利是图 无节操。
即使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正夫。但绝非是像儒家所说的,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,让民众把统治者当父母来孝忠。
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,焉所从事?曰:从事兼,不从事别。更可笑的是,儒生们把君遵守天道,臣再忠于君,说成是臣忠于天道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